各个国家的居民都会抱怨CPI同自身感受不一致。就全国CPI而言,不同地区消费者的感受可能是不一样的,同一地区不同人群的感受也可能不一样。
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,具体来讲可能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:
(1)个体与总体、部分与全部的差异
CPI是一个综合统计指标,并且是一个平均数。从CPI涵盖的人群看,既包括城镇居民,也包括农村居民;既包括有收入的人,也包括无收入的人;既包括已婚成家的人,也包括未婚单身的人等等,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,对反映总体的统计指标的感受就会存在差别。从统计内容看,CPI中既包括价格上涨的商品,也包括价格下降的商品,还包括水、电、气等由政府定价、价格相对稳定的商品。如果人们根据对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商品价格变化的感受,与根据全部商品价格平均计算出来的涨跌幅度相比较,必然会产生较大差异。
举例来说,2011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上涨较多,老百姓感受较为强烈,但猪肉仅仅是计算CPI的262个基本分类之一,猪肉价格上涨无疑会推高CPI,但猪肉价格指数不等同于CPl,除非其他261个基本分类的价格上涨幅度也与猪肉价格的上涨幅度相同。因此,除了看总的CPI指数外,还应该看具体类别和商品的CPI涨幅。
(2)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异
由于地区间、行业间、群体间的收入差距较大,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也不相同,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和感受程度也就不一样。比如说,在低收入居民家庭的日常支出中,食品支出通常比重最大,这部分支出还很难压缩。当前食品价格上涨又较多,低收入居民家庭在收入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,如果不减少消费数量,必然会增加其食品消费支出,生活压力增加,对价格上涨的感受尤为深刻,很大程度上会感觉发布的CPI数据偏低。对高收入群体来说,食品支出占其总支出的比重相对较小,食品价格上涨对其生活的影响也较小。由此可见,收入越高,承受能力越强,对价格上涨的敏感性相对就要弱一些。

(3)对比时间(基期)的差异
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感受的价格变化,往往是将时点价格进行比较。一般是将今天某一商品的价格与昨天或者前几天的价格相比,最近购买的价格和上一次购买的价格相比,对比时间因人而异,各不相同,不断变化。而CPI的对比时间则是相对固定的,其中同比价格指数是本月与上年同月对比,环比价格指数是本月与上月对比。特别是,CPI是用月度平均价格比较计算出来的,不是用时点价格比较计算出来的,这样会带来感受上的差异。
比如,4月份黄瓜的月平均价格是每公斤5元,5月5、10、15、20、25、30日的价格分别是每公斤6、5、4、4、5、6元,简单平均计算,5月份黄瓜的平均价格仍是每公斤5元。从统计数据看,4、5两个月黄瓜价格相同,价格指数为100。但人们往往对5月份前半个月黄瓜价格的下降感受不深,而对后10天黄瓜价格的大幅度上涨感受深刻,这种感受自然与统计数据大相径庭。
(4)地区间的差异
在大市场、大流通的环境中,地区间、城市和农村之间价格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。但由于地区间、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较大差异,仍然存在价格上涨不同步以及价格高地、价格洼地的现象。
以2011年5月份的数据为例,全国CPI同比指数为105.5%,其中广西最高为107.7%,云南最低为104.1%,高低相差3.6个百分点。广西价格波动较大,广西消费者可能会感觉全国的CPI低了;云南价格波动相对小一些,云南消费者可能会感觉全国的CPl高了。
蔬菜价格受灾害天气影响较大,个别月份地区间蔬菜价格的变动甚至会出现相反的变动趋势。比如,2011年6月份,全国鲜菜价格比5月份下降0.8%,但华东地区的上海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鲜菜价格分别上涨12.7%、11.2%、16.8%和4.4%,而东北地区的辽宁、吉林和黑龙江鲜菜价格分别下降8.9%、11.0%和10.4%,对于全国鲜菜价格下降0.8%这个平均数,华东地区的消费者是不认可的,东北地区的消费者可能会感觉下降幅度偏低。
(5)即时与滞后的差异
老百姓对价格变化的感受往往是即时的,不断变化的,而价格指数是一个滞后的统计指标,是事后反映,它对市场价格的反映客观上存在一个滞后期。如7月9日发布的CPl数据是6月份的,但人们感受更多的可能是7月9日当天或前几天的市场价格变化。鉴于此,统计数据与人们的感受不尽一致也就难以避免。